如何让景观设计作品更具个性?
丰子恺在《梵高生活》一书中谈到,“艺术倾向客观的时候,艺术家的人与其作品关係较少。 反之,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,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係,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。”
景观设计不也如此吗?主观感受融入设计作品的比例越多,作品越具有个性,越能代表作者的人生经历。看看扎哈的参数化建筑、玛莎的极简主义,再对比下国内的大部分设计作品,无特点、堆砌,总觉得缺少了点灵魂。
有人说,那我把平面构图做得足够夸张,那不就有个性了?这就像“剑宗”跟“气宗”的差别,我们中国古典园林讲求“意在笔先”,也重园林的意境营造,古典园林的匾额、对联、题字就是最好的物化方式。
我认为,意境+形式=个性。平衡好2者的关系,呈现出个性的设计作品是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。
下面从意境层面探讨如何塑造个性的作品:
意境三法:时间、形象、故事
1、进入基地现场,感受时间的变化;最经典的案例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“日月同辉”,欢迎推荐相关案例!
日月同辉——在池南的假山上,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,利用光线,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,构成“日月同辉”的奇特景观。
照片来源于网络
2、发挥形象思维,联想相似事物;玛莎在重庆万科设计的样板区,取山的形象,抽象艺术化处理。
引自万科重庆凤鸣山样板区方案文本
3、创作基地故事,感人的故事更个性噢。朱育帆老师的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,叙述的故事
下图的这个雕塑——一个男人背倚着墙在专心读着一封信,这是一个丈夫。他和他的老婆在刚结婚不久就接到了国家的最高机密任务:原子弹的研究。从接受任务的一刻起,他们就不能够再见任何外人了,从那一刻起,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传达彼此的思念。书信由青海原子城寄出,再经过中央的审核,再寄给收信人,就这样一过就是好几年。终于,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,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发现彼此都在原子城内——工作的地点只不过是隔了一堵墙......
引自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9b05ffb0100n000.html
在意境层面达到了个性,那我们就可以用漂亮的形式语言表达更个性的设计作品啦。
漂亮的形式语言,大致有这三类:
1、几何抽象式,园林教材里叫规则式,我认为可以再具体下,抽象具体事物的语言都可以理解为此类。
2、自然山水式,自然式到底指什么?具体的应该是指模拟自然山脉,自然水系的形态,而不是画几根自由曲线就是所谓自然式。
3、集群形式,这是当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所产生的新 51 28998 51 14985 0 0 2055 0 0:00:14 0:00:07 0:00:07 2911形式。可以看下这个例子。
注:集群——从神经元、癌细胞到鸟和鱼,一组个体总能转化成一个群体,而这些群体的移动方式是可以预测的。
更多详情可以查阅 http://select.yeeyan.org/view/459146/407037
相关文献及其在景观上的应用也可查看我于2012年写的论文。
大自然中的例子,很多:
(来源于http://select.yeeyan.org/view/459146/407037)
(来源于http://select.yeeyan.org/view/459146/407037)
最后,总结下:
个性的景观作品,可以通过“意境三法”从时间、形象、故事入手,结合3类形式语言“几何抽象、自然山水、集群”之间的有机融合来进行创作。